强基计划 > 正文

36所强基计划高校公布2021招生简章

2022-11-23 20:19:36 | 羊城晚报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教育部自2020年起,在全国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又称“强基计划”。今年是强基计划试点的第二年。

3月30日,北京理工大学率先公布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随后,其他高校也相继公布招生计划。截至4月12日,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内的36所高校,已全部公布2021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如何获取强基计划“通行证”?奥数、奥物奖项成“万金油”

记者梳理统计发现,几乎所有高校都将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异者与基础学科领域有突出才能者。

对于前者,部分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提出绝对分数要求。厦门大学仅允许高考改革省份高出分数线40分及以上的考生报名强基计划,山东大学则需过线50分;天津大学要求报名者达到生源所在省高考满分的75%;高考改革省份总分过线不足40分、数学成绩低于满分90%的申请者将无法入围同济大学校考。

高考改革省份考生参与校考名额竞选时,部分高校将在同分情况下优先参考其高考数学成绩,或根据报考专业学科分类,优先参考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的数学成绩与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的语文成绩。采用这类入围办法的高校有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整体看来,高校不曾放松对第一类考生的高考分数要求,部分学校和专业甚至对考生单科成绩也有规定,提高申请门槛后,分数将成为考生唯一的“硬通货”。

对于在基础学科领域有突出才能的考生,几乎所有高校都放宽高考分数要求,将标准降至生源所在省同科类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参照该省确定的部分特殊类型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降分力度之大可见高校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渴求。

而是否“在基础学科领域有突出才能”,高校一般通过考生是否在高中阶段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全国奖项来衡量。高校根据每年的招生专业性质,对考生相应学科的奖项提出要求。其中,奥数、奥物奖项应用范围最广,是申请的“万金油”。

究其原因,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招生办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就拿信息学来说,高考科目中没有相应的考查科目,因而无法考察学生信息学方面的素养,便选择考察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能力。”在北航今年的5个招生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信息与计算科学3个专业可以凭借奥数奖项入围,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2个专业可凭借奥物奖项入围。也就是说,部分专业无法对高考考生相应能力进行考察时,会转而对考生的相关基础学科能力做出要求。而数学、物理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其相关奖项拥有极高的认可度。

如何从强基计划“战场”突围?选科、择校需“精准打击”!

据记者统计,强基计划试点高校都对考生设置限报要求,只允许考生填报一所高校。今年,多数高校还缩减填报专业数量:浙江大学从允许考生填报6个专业缩减为限报3个专业,中山大学也从去年的至多填报3个专业缩减为今年的仅允许填报1个专业。

此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也都只允许考生填报一所高校的1个专业,这意味着考生将失去多元化选择,报考院校、专业须追求“一击即中”。

今年,几乎所有高校都扩大遴选范围,考生入围比例从2020年的3:1、4:1变为5:1、6:1,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入围比例都从2020年的4:1变为2021年的6:1。扩大遴选范围将给更多报名者带来机会,却也无形中加剧了本就激烈的名额竞争。而在整体竞争加剧的同时,首选历史类考生的境况将难上加难。且不说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综合性高校在强基计划中仅设首选物理类专业,部分高校去年仅限文科考生报考的人文学科专业,在高考改革后,对“3+1+2”省份的考生并不限制其首选科目。

例如复旦大学汉语言(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就由去年的文史类变为变为不再限制选科。此举将让首选历史类考生迎来更多竞争对手,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入围名额的角逐将加倍剧烈。

对“吃香”的首选物理类考生,不少高校对再选科目也做出要求——“物理+化学”的黄金组合,可以填报几乎所有首选物理类专业。清华大学招生的8个首选物理类专业中,有3个专业需要再选化学;复旦大学的5个首选物理类专业也有3个需要再选化学;而武汉大学招生的5个首选物理类专业,全部要求再选化学。在这些首选物理类专业中,哪怕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交叉学科,对再选科目也只做了“化学+不限”的要求。

需要提醒的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数高校都新增报考确认环节,对考生是否继续参加强基计划进行二次确认,“此举以便核对最终考生数量,配合疫情防控以及安排考场的数量、监考老师的数量,便利后续考试组织工作。”北航招办负责人表示。

强基计划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拔尖、创新、全能、进取

小班化、集体导师制、本硕博衔接式的方案是高校强基计划培养模式的“通用模版”。北京大学提出的“1+X”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多名跨学科导师;华南理工大学采用“3+1+X”的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着力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素养……所有试点高校都倾注各方资源,着力打造拔尖高素质人才。

清华大学实行培养书院制,鼓励国家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吸纳强基计划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实施科教融合培养……从中可以看出强基计划对研究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注重。

多所高校在培养方案中提出,要注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孕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叉。不难看出,培育知识广博、均衡发展的国际化、全能型人才也是强基计划的目的之一。

不少高校强基计划还采用动态进出机制和丰富的人才激励机制,设置阶段性考核与分流补入办法,持续激发学生个人潜力,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发展,宁缺毋滥。

拔尖、创新、全能、进取,是强基计划体现出的人才培养方向。 “以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培养理念为牵引,将思政与培养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个性化与均衡化相结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2021年的招生简章中,上海交通大学新总结出“育人”的培养特色。其实,这不仅是上海交大的愿望,也是强基计划和中国高等教育对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不懈追求。

强基计划

今日TOP10